災難過去,但災難不該被忘記….這是我到【傷痛之島‧影像發聲】八八風災週年系列紀錄片會場,看到文案上最令人動容的一句話。
為什麼我會被這句話感動呢?整句話只要改兩個字,就可以切合2006年8月,我必須面臨母親因病往生的事實時,心中的想法─〝傷痛過去,但傷痛不該被忘記〞。沒錯吧?
今天中午很高興可以跟蘇貞昌先生暨夫人還有很多關心八八風災的朋友們,一同出席【傷痛之島‧影像發聲】八八風災週年系列紀錄片會場,來看看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八八風災,到底帶給台灣人民什麼樣的反省與啟示。
時間:2010/08/06 12:15
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前
進場後坐定,接下來就看到蘇貞昌先生暨夫人進場,然後由穀得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引言,監製龍男和兩部紀錄片的導演馬躍‧比吼和黃信堯先跟大家講幾句話介紹各自拍攝的紀錄片後,就開始觀賞。第一部是由馬躍‧比吼導演耗時一年,紀錄高雄縣那瑪夏鄉達卡努瓦部落的Kanakanavu族人,在八八風災後半年開始原鄉重建的過程,叫做〝洗去憂傷─Kanakanavu的守候〞。一直穿插在紀錄片中,那連部族耆老都不知道歌謠意義、就這麼口耳相傳下來、只剩下不到10個人才會唱的Kanakanavu歌謠,串穿了〝憂傷〞的主題。從被歸類到鄒族、無法正名的憂傷,到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大部份說布農語導致Kanakanavu語源喪失的憂傷,再到莫拉克風災發生被緊急撤到仁武營區、不知道災情如何、有家歸不得的憂傷,還有災後要劃定遷村或原鄉重建、探路過程中耆老看到家屋祭台無恙、但是回鄉重建路迢迢的那種高興的憂傷….其實在不到兩小時的紀錄片要講這麼多主題,實在很壓縮啊!所以在中間幾個橋段,聽著Kanakanavu族人淡淡地描述災後重建生活的不便利,其實讓我的心很糾結。
為什麼?為什麼人人稱羨的台灣,居然還有這種〝島中之孤島〞的地方呢?第一時間把人撤下來之後的所有配套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個人的偏見,其實傾向不相信NHK對小林村滅村所做出來的那個所謂〝深層崩壞〞的結論,基於對原住民在台歷史及分佈的考據(對,我家有混到一點平埔族)、學理的判斷(對,我念土壤系)和了解,很多都是該時期大方向與大政策的錯誤所造成,而不能什麼事情都說是原住民有問題出了錯。
這是不公平的。
第二部是由黃信堯導演從南太平洋邦交國─吐瓦魯的角度,回頭省思台灣面對自然災害的態度,叫做〝外國的月亮〞。這部紀錄片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使用了很多創作的媒材,包括動畫、笑料(其實就是冷笑話)、照片和導演的全台語口白;也由於這麼多有趣的媒材一次加入,在做台灣與吐瓦魯的比較時就會非常好玩。但是導演在拍攝時也遇到一些意外與認知上的混淆,一個被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一直提起,全世界各國持續關注的一個南太平洋小島國,居然可以在八八風災時捐出全國國民所得的1%─21萬美金,協助台灣重建!吐瓦魯人民面對海平面上升,有可能變成〝沉沒之島〞的堅定與樂天,似乎跟國際社會一直湧進的各項援助,產生很大的印象反差。
片中最有梗的一段,就是台灣與吐瓦魯對海平面上升與海岸線上升的大反差比較。從吐瓦魯離島上看到倒在近海底的整顆椰子樹,畫面馬上切換到台灣嘉南沿海一段全部堆滿消波塊(暱稱肉粽,台語)的海岸線。畫面中的老人娓娓道來政府在五十年間丟了十二萬顆〝肉粽〞在這段海岸線,總共花了將近八億云云,然後再把畫面切到高雄鹽埕人工沙灘啟用的時間,由導演的口白講出好在我出生比較早,還有看過完全沒有〝肉粽〞的海岸線….
想想還真是很悲哀。導演在片中點到一個重點,台灣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態度,多半都是以工程的角度強行切入,似乎不考慮遵循自然律的方式尋找原因;雖然我也是接受完整科學教育出身,但是在最近幾年的大型天災過後,就會突然想起〝師法自然〞這句話。如果從之前的921大地震,到一年前的八八風災,都一直要提醒、告訴我們〝師法自然〞的道理的話,看來大多數的台灣人可能都還沒有醒過來吧….
留言列表